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看的多就会看见的多了,总遇到这样的患者,整天既怕冷又怕热,吃了各种补药、清热药都不见效。明明穿得多却手脚发凉,稍微活动又浑身燥热,被折腾得没了精气神。这类反复无常的症状,很多其实都是痨瘵在作怪。这病和普通虚症看着太像了,都是脸色差、没力气,但本质区别巨大 —— 普通虚症是阳气阴气都缺,就像灯泡电压不足,补补能量就能缓过来;可痨瘵是身体里的 阴气保险丝 烧断了,阳气失控变成虚火,在五脏六腑里到处乱窜搞破坏。
拿跷跷板打比方最容易懂,健康时阴阳平衡,两边重量对等。一旦得了痨瘵,阴气这边突然变轻,阳气那头就高高翘起,化作虚火肆意妄为。这火往上烧肺,人就咳个不停,严重了还咯血;往下烧到骨头缝,大夏天别人穿短袖喊热,患者却觉得骨头里像有小火苗在燎,恨不得往身体里灌冰水;烧到脾胃更麻烦,看见饭菜就反胃,吃下去肚子胀得像气球,消化功能全乱套,就像厨房的油烟机被油垢堵住,转不动了。
从中医角度看,肾是身体的 大水库,肾阴就是库里的水。痨瘵患者的 水库 快见底了,水不够浇心火,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心里像揣着团火;水不够养肝脏,站起来就头晕眼花;水不能润肺,肺就像晒干的海绵,先是干咳,慢慢咳得停不下来。更糟糕的是,虚火一直烧着,会把脾胃里的 润滑剂 烤干,消化食物就像没加油的自行车,蹬不动还咯吱响。脾胃这个 营养加工厂 罢工了,吃进去的东西变不成营养,身体就像没油的车,越开越没劲,陷入恶性循环。
临床上见过太多被误的例子。有患者被当普通虚症治,吃了温补药反而咳血更厉害;有患者光盯着止咳,结果咳嗽反复发作 —— 就像家里漏水只堵水龙头,却不找屋顶的破洞。这让我更明白,治痨瘵得先抓准 阴虚火旺 的根,不然越来越糟。
在调理痨瘵的治疗过程中,我常用的方剂以滋阴降火、调养脾胃为核心思路。具体药方组成是:地骨皮 15 克、生地黄 20 克、玄参 12 克、党参 20 克、麦冬 12 克、五味子 6 克、陈皮 9 克、茯苓 15 克、百部 12 克、白及 10 克、甘草 6 克 。
地骨皮,擅长清除体内的虚热,特别是针对患者自觉骨头里发热的症状,它性质平和,在清热的同时,不会损伤脾胃功能。生地黄和玄参是滋阴的重要药物,它们能够补充人体亏损的阴液,尤其是对肾阴的滋养作用明显,就像给干涸的土地补充水分,让肾脏这个 “先天之本” 得到滋养。
党参具有良好的补气效果,能够增强人体正气,改善患者神疲乏力等气虚症状,并且补气而不助热,适合痨瘵气阴两虚的体质。麦冬可以润肺养阴,缓解肺部因阴虚导致的干燥不适;五味子则能够收敛肺气,防止肺气耗散,二者搭配,共同滋养肺脏,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。
陈皮和茯苓在方剂中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。陈皮能够促进脾胃的气机运行,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,让患者恢复食欲,改善消化不良的情况。茯苓则可以健脾利湿,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湿气,减轻脾胃负担,使脾胃更好地发挥运化水谷的功能。
百部有止咳的功效,对于痨瘵患者常见的咳嗽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。白及能够收敛止血,如果患者出现咯血症状,白及可以促进肺部破损血管的愈合,达到止血目的。最后用甘草调和诸药,使方剂中各味药物更好地协同发挥作用,让整个药方既能滋阴降火,又能益气健脾,还能对症缓解咳嗽、咯血等症状。
需要注意的是,痨瘵属于慢性疾病,调理过程需要一定时间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在调理的同时,一方面要用滋阴的物资来补充体内亏损的阴液,抑制过旺的虚火;另一方面要通过调养脾胃,增强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,使人体能够从饮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。特别提醒,中医讲究辨证论治,每个人的体质、病情进展、症状表现都存在差异,真正的用药必须建立在专业医生的诊断之上。文中方剂仅作为学术分享,切不可自行对照抓药服用。出现不适症状,一定要找专业医生面对面问诊。只有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,精准判断病情,才能开出最适合个人的药方,实现 “千人千方” 的个性化治疗,保障调理效果和用药安全。
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?公众号留言,我为你专业分析
亲爱的各位网友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。
在交流中,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,不知如何应对,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,存在健康困惑。
现向大家说明: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,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,为大家做辩证分析。
但因网络交流限制,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,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,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,望理解。
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,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,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,树立正确健康观念。
本文内容原创,如有转载请标明 “转自中医罗华昌公众号”,侵权必究。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弘道》及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版|权|声|明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盈亚配资-合规配资平台-线下配资-股票配资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